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正文

2025年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29 [来源]:电气学院 [浏览次数]: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085801

一、学科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1994年获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新型电力系统优化与智能运维技术、新型电力电子与电机驱动新技术、智能感知与电工新技术、工业节能与智能装备技术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共30余人,建有多个专业实验室。毕业生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研究、教学或工程技术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从国家需要,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钻研、严谨诚信的科学精神;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掌握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工程研究、开发和应用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所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电气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2.能够独立解决本学科有关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研究方向

在长期的理论教学、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实践中,本学科始终作为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依托基础,围绕本学科中的电机、传动系统、控制设备、新能源、节能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及紧密结合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拓展研究,并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新型电力系统优化与智能运维技术

以电力行业为背景,利用运筹学、数值分析、机器学习、大数据和电力系统仿真技术,开展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与优化运行、电力装备健康监测与智能运维、可再生能源出力预测、电力负荷预测、综合能源优化、电力市场交易等领域的研究。

2.新型电力电子与电机驱动新技术

以电力装备、电动汽车、无人机、无人车和机械臂等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机驱动、光电探测、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先进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开展目标检测、伺服跟踪、优化控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电机技术、功率变换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理论与高性能运动控制技术、电动汽车驱动控制系统信息感知及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

3.智能感知与电工新技术

以能源、电力行业为背景,开展传感机理、材料、器件制备及应用,测量基础理论与量传溯源,量测设备运行及质量评价,促进电力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电力设备监测中的在线实时应用;应用电力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开展能源收集器件、电源管理电路、自驱动传感等微能源收集技术的应用研究。

4.工业节能与智能装备技术

以工业节能降耗和工业智能制造行业为背景,把工业行业的质量提升、节能减排、智能运行作为培养目标,进行工业对象的建模、控制、优化、调度、诊断、监测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研究。

四、学制与学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学分限定33学分,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

五、专业实践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聘请企业(行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组成员,培养研究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或企业与培养单位的合作项目,开展系统性工程能力训练,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技术能力。研究生在企业工程技术实践过程中,开展相应的应用调研,完成专业实践工作,并提交《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导师组填写审核意见。

六、学位申请形式与要求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采用学位论文或规定的实践成果申请学位,通过学位论文或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可授予硕士学位。实践成果为可展示实体形式的,须辅以实践成果总结报告来具体阐释说明。

1. 以学位论文申请学位的,学位论文须满足以下要求:

研究成果至少应满足下述条件之一:(1)提交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能反映学术水平的论文;(2)提交1篇在SCI(科学引文检索)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录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能反映学术水平的论文;(3)申报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4)授权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1项;(5)获得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软件著作权1项;(6)提交其他能体现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能力的成果,并附不少于8000字的报告。

研究成果需经导师确认、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长春工业大学,且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指导教师为参与作者或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2. 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实践成果须满足以下要求:

实践成果应来源于电气工程相关领域技术攻关与工程或设备改造、工艺与产品创新、新材料与新设备的研发、前沿技术引进吸收与再创新、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优化、原创性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探索等。实践成果的形式主要包括:

(1)调研报告;

(2)案例分析报告;

(3)产品设计(作品创作);

(4)方案设计。

七、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实施环节

1.学位论文实施环节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预答辩、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等环节。具体规定如下:

(1)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类别相关领域的工程实际,符合伦理规范,体现工程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学位论文应针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工程实际问题,科学规范地运用理论知识和工程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性方案,并通过方案实施取得显著实效和创新性应用成果。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预期成果与创新点、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实施条件、预期成效等。

开题与学位论文答辩间隔时间原则上不少于9个月。

2)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要全面展示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评估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发现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划下一步工作计划,确保论文能够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中期检查需提交工作进展报告。

3)学位论文撰写

依据《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执行。学位论文应符合基本的写作规范,要求概念准确,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表达流畅,图表规范,数据可靠,文献引用规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绪论。包含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关键工程技术难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论文框架等。

研究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包含研究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方案实施与研究结果。包含实(试)验验证方案、实施过程和效果、数据收集及分析、研究结果及在实践中的验证等。

结论与展望。包含研究结论、理论和实际工程效果、技术及工程创新点、研究局限与未来发展方向,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列出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

附件。解决实践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同行专家论证报告、技术性能测试或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相关技术支撑材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证明材料,包括成果鉴定或评审意见、发明专利、软件、硬件、产品、行业标准、软件著作权、学术论文、成果奖励、推广应用证明、经济效益证明等。

4)申请学位授予

学位申请依据《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执行。

2.实践成果实施环节

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主要流程应包括: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中期检查、实践成果实施、实践成果总结报告、实践成果展示与鉴定或评审、实践成果答辩等。具体规定如下:

(1)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

实践成果应来源于技术攻关与工程或设备改造、工艺与产品创新、新材料与新设备的研发、前沿技术引进吸收与再创新、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优化、原创性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探索等。企业实践应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一年内完成,企业实践期满后6个月内组织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提交实践成果可行性论证报告。

可行性论证报告内容包括实践成果工程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综述、相关需求分析和技术指标要求、关键工程技术难度、预期方案设计与可行性分析、实践成果进度安排、实施条件、预期应用效益与影响力等。

(2)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要全面展示实践成果实施的进展情况,评估实践成果推进可行性,发现并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划下一步实践计划,确保实践成果能够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中期检查需提交实践成果进展报告。

(3)实践成果总结报告

依据《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基本要求(试行)》执行。实践成果总结报告应符合基本写作规范,要求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表达流畅,图表规范,数据可靠。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 概述。包含实践成果工程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综述、相关需求分析和技术指标要求等。

② 方案设计与可行性分析。包含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等。

③ 实施方案与测试结果分析。包含实(试)验验证方案、数据收集、测试结果分析等。

④ 应用效益与影响力。实践成果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以及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和认可度。

⑤ 参考文献。列出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侧重最新研究进展。

⑥ 附件。解决实践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同行专家论证报告、技术性能测试或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相关技术支撑材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实践成果证明材料,包括成果鉴定或评审意见、发明专利、软件、硬件、产品、行业标准、软件著作权、学术论文、成果奖励、推广应用证明、经济效益证明等。

4) 申请学位授予

学位申请依据《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执行。

八、必修环节

1. 学术活动(2学分)

在校期间至少选听8次以上学术报告,并向学院提交《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2. 专业实践(4学分)

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中任意一项:

(1) 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实践前要提交实践计划表、实践结束后要撰写实践报告、提交实践单位意见反馈表交至各学院,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2) 通过本学科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参见最新国家职业资格目录)

(3) 参与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并入选教指委案例库;

(4) 主持学科竞赛项目进入省赛,学科竞赛应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门类中的高水平赛事

3.学位论文开题(1学分)

开题前阅读的40-70篇文献中,要求至少有20篇在下表列出的期刊目录中,其中序号1-10的期刊至少4篇。写出和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献综述报告,导师审阅通过,方可开题。开题通过记1学分。

4.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五学期进行,由学院负责组织。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育考核、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身体素质等等几个方面。对于不能通过中期考核的学生应对其提出整改意见,实行人才分流。具体要求应参照《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规定》执行。


1  电气工程领域重要期刊

序号

期刊

序号

期刊

序号

期刊

1

IEEE T MAGN

12

电源技术

23

变压器

2

IEEE T ENERGY CONVER

13

高电压技术

24

电工技术杂志

3

IEEE T POWER ELECTRMAGN

14

电工电能新技术

25

电气传动

4

IEEE T ENERGY CONVER

15

中国电力

26

磁性材料及器件

5

IEEE T POWER SYST

16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7

电机与控制应用

6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7

电力自动化设备

28

绝缘材料

7

电工技术学报

1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9

低压电器

8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

电力电子技术

30

电瓷避雷器

9

电网技术

20

高压电器

31

蓄电池

10

电机与控制学报

21

微特电机

32

大电机技术

11

电池

22

电化学

33

电测与仪表


九、本培养方案自2025级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085801)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编号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15

学分

公共

基础

课程

7学分

1100002

第一外国语

48

3

1


100909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1001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0401046

工程伦理

16

1

1


基础理论课程

(最多4门)

8学分

1201002

矩阵分析

32

2

1

核心课程、数学类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1201004

数值分析

32

2

1

0401023

高等电路与网络分析

32

2

1

0401024

高等电磁场

32

2

1

10

学分

必修

课程

9900000

人文素养课

16

1

2


0401050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指导

16

1

1


9900004

体育运动

16

1

1/2

2选1

9900005

艺术鉴赏

16

1

2

9900006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16

1

2


选修

课程

1101070

外教英语

16

1

1

全日制可选

0401002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16

1

1

专业技术课程

(至少6选2门)

2

0401027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16

1

1

0401029

电力系统分析与计算

16

1

1

0401052

现代控制理论

32

2

1

0401058

能源利用原理与节能技术

16

1

1

0401059

现代功率变换技术

16

1

1

0401033

电机驱动与控制系统实践

16

1

1

实验课程

2选1)

1学分

0401034

电力系统综合实践

16

1

1

0401030

电力系统一次、二次工程技术

16

1

1

企业专家授课

2选1)

1学分

0401031

电力设备故障诊断

16

1

1

0401037

创新管理

16

1

1

创新创业活动

1学分

补修

课程

0401043

模拟电子技术

64

0

1


至少2门,同等学力、跨学科必修,不计学分

0401044

数字电子技术

56

0

1

0401045

电机及拖动

64

0

1

培养环节

8学分

专业活动

2

1-5


实习实践

4

2-5


开题

1

3


中期

1

5





上一条:2025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下一条:2025年电气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