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正文

2025年电气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29 [来源]:电气学院 [浏览次数]:

电气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0808

一、学科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高校,电气工程学科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为一汽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电机系。1994年获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2021年,与学校机械工程学科联合申报的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点智能机电装备与控制备案成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吉林省特色专业、吉林省品牌专业、吉林省首批一流专业、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A类专业、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从国家需要,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钻研、严谨诚信的科学精神;在电气工程学科领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坚实的电气工程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具备先进电气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具有从事电气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开发设计、工艺设计和实施等能力;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本学科有关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研究方向

本学科在长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不断探索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机与电器等学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以电力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运维、电力系统优化规划与经济调度、可再生能源出力建模与并网消纳为主要研究领域,依托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新型传感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了输电线路舞动预测、输电铁塔健康监测、变电站3D场景构建、变电站周界安防、考虑历史及预测风速的风电出力表征建模等一系列先进成果,为数字电网建设提供了工大方案

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以提高全寿命周期内整车控制性能以及电控单元复用性、通用性为目标,研发不同行驶工况下电机、驱/制动、悬架、转向等分布式协调和优化控制协议,并集成快速控制器原型开发、控制器硬件在环实验、控制器研发和整车性能匹配等技术,在智能驾驶、电驱动系统和线控底盘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突破。

3.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以光电子器件、光纤传感及弱信号处理为主要研究领域,依托石油化工、能源电力、公路隧道等诸多行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针对光栅阵列传感光纤的温度/应力/振动等交叉敏感问题,在不断完善传感信号提取与模式识别的前提下,研究开发面向实际现场应用的火灾报警、周界安防、结构监测等关键技术,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4.电机与电器

以高耗能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电气测控与节能装置研制和微纳能源俘获与自驱动传感为主要研究领域,依托吉林省工业节能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积极面向工业企业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工业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研究、以提高电气装备智能化为目标的电气测控技术研究、以提高储能器件使用效率为目标的测试技术研究。

四、学制与学分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修学分限定27学分,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指导作用。

2.采取自学、研讨、启发等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理论课程学习量,考试合格可获得1学分。

(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见电气工程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2.个人学习计划

个人学习计划应在研究生入学3周内和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并提交。

个人学习计划包括:学位课程15学分公共基础课程5学分、基础理论课程10学分;非学位课程8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选修环节3学分;培养环节4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论文中期考核1学分。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以课堂授课为主,鼓励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因材施教,灵活组织授课内容及教学形式。学位课及必修课采取试卷考核方式,选修课可采取试卷、报告等考核方式。考试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论文能全面地训练研究生树立严谨的学风,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并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全程指导。

1.个人研究计划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应尽早确定每个研究生的选题范围,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献、调查研究进行论文选题,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鼓励研究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论文选题应立足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在理论上或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2.论文开题报告

对硕士研究生开题应满足《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管理规定》。

开题报告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进行,就论文选题作报告。论文开题应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意义。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阅读国内外近10年中的40-70篇文献,其中近三年文献不少于1/3,外文文献不少于1/3,对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3.论文中期考核

对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要求详见《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规定》。

4.研究成果

学术学位研究生研究成果至少应满足下述条件之一:(1)提交1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录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能反映学术水平的论文;(2)提交1篇在SCI(科学引文检索)或EI(工程索引)检索的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或录用)与研究方向相关的能反映学术水平的论文;(3)授权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发明专利1项;(4)提交其他能体现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能力的成果,并附不少于8000字的报告。

研究成果需经导师确认、院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第一署名单位必须为长春工业大学,且硕士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指导教师为参与作者或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5. 学位论文评审

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即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过程中,隐去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评阅专家信息,在学位论文作者、导师以及评阅专家之间形成双向保密关系的一种学位论文评审方式。

6. 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答辩。

八、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2学分)

需要满足下列条件中任意一项:

(1)在校期间至少选听8次以上学术报告,并向学院提交《硕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2)发表高水平(SCI检索)学术论文1篇;

(3)主持学科竞赛项目进入省赛,学科竞赛应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门类中的高水平赛事

(4)参加学术会议作报告。

2.学位论文开题(1学分)

开题前阅读的40-70篇文献中,要求至少有20篇在下表列出的期刊目录中,其中序号1-10的期刊至少4篇。写出和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献综述报告,导师审阅通过,方可开题。开题的时间是第三学期(10月末前)完成。开题通过记1学分。

1 电气工程领域重要期刊

序号

期刊

序号

期刊

序号

期刊

1

IEEE T MAGN

12

电源技术

23

变压器

2

IEEE T ENERGY CONVER

13

高电压技术

24

电工技术杂志

3

IEEE T POWER ELECTRMAGN

14

电工电能新技术

25

电气传动

4

IEEE T ENERGY CONVER

15

中国电力

26

磁性材料及器件

5

IEEE T POWER SYST

16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7

电机与控制应用

6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7

电力自动化设备

28

绝缘材料

7

电工技术学报

1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9

低压电器

8

电力系统自动化

19

电力电子技术

30

电瓷避雷器

9

电网技术

20

高压电器

31

蓄电池

10

电机与控制学报

21

微特电机

32

大电机技术

11

电池

22

电化学

33

电测与仪表

3. 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五学期进行,由学院负责组织。中期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育考核、课程学习、科研能力、身体素质等等几个方面。对于不能通过中期考核的学生应对其提出整改意见,实行人才分流。具体要求应参照《长春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规定》执行。


、本培养方案自2025级电气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0808电气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编号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程

1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

5学分

1100002

第一外国语

48

3

1


100909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基础

理论

课程

(最多5门)

10学分

1201002

矩阵分析

32

2

1

核心课程

1201004

数值分析

32

2

1

核心课程

0401052

现代控制理论

32

2

1

核心课程

0401023

高等电路与网络分析

32

2

1

核心课程

0401024

高等电磁场

32

2

1

核心课程

8学分

必修

课程


100100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

2选1

100109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

9900000

人文素养课

16

1

2


0401050

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指导

16

1

1


9900004

体育运动

16

1

1/2

2选1

9900005

艺术鉴赏

16

1

2

9900006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16

1

2


选修

课程


1101070

外教英语

16

1

1

全日制可选

0401002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

16

1

1

专业课程

(至少6选2门)

2

0401003

电气传动数字控制系统

16

1

1

0401027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16

1

1

0401054

电力电子与电机系统集成

16

1

1

0401555

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

16

1

1

0401056

电力能源互联网技术

16

1

1

补修

课程

0401043

模拟电子技术

64

0

1

至少2门,同等学力、跨学科必修,不计学分

0401044

数字电子技术

56

0

1

0401045

电机及拖动

64

0

1

培养环节

4学分

学术活动(8次)

2

1-5


开题

1

3


中期

1

5





上一条:2025年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下一条:2024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