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研究生培养方案 >> 正文

2025年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29 [来源]:电气学院 [浏览次数]: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


                                                                           (学科代码:0811   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一、学科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本学科1998年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本学科被评为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016年、2022年分别在第四轮、第五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获C等级,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一流学科,2023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目前已形成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拥有控制工程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工业节能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7个省级研发平台,实验室面积4450平方米。学科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一层次)等业内领军人才25人次,以及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科技部项目会评专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等重要专项评审委员10人。同时,学科还柔性引进了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国际宇航学会首席科学家等国际顶尖学者5人。近年来,学科与一汽集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等省内一流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解决了吉林省乃至国家重大战略所需的关键科学问题,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事业横向课题384项,累计科研经费12528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82篇,授权发明专利80余件。

二、培养目标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根本宗旨,面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吉林省汽车、轨道客车、数字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具有解决重要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难题和重大社会发展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2.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控制理论科学研究和解决控制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工能力,具有组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或专业教学的能力,在本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

三、研究方向

方向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以支撑吉林省支柱领域汽车产业为特色,以电动汽车、轨道客车、机器人等行业领域为服务对象,以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建模、优化与控制为研究内容,研究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鲁棒控制、容错控制、智能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为解决复杂工业过程控制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方向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以支撑吉林省支柱领域光电信息为特色,以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车辆零部件加工与检测等行业领域为服务对象,以复杂工业过程的智能检测技术与先进自动化装置为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工业自动控制装置,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设计,控制系统的自动测试方法,新型传感器和仪表,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及应用,动态系统故障诊断技术。

方向3. 系统工程

以支撑吉林省支柱领域先进制造为特色,以高速列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行业领域为服务对象,以复杂机器人系统运动学、动力学与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高速列车走行部故障诊断与预测,机器人张拉仿生机构设计,康复机器人最优交互控制问题。

四、学制

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学习年限一般为5年(含硕士阶段)。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实际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2年。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应完成不少于17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4学分;基础理论课5学分;必修课不少于1学分;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的课程学习以及4学分的培养环节考核。

五、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独立工作和创新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如下:

1.博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副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博士学位。

2.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3.实施博士研究生的助研工作,要求每位博士研究生必须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以提高博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原则上采取全日制方式。

5.博士研究生可在校内攻读,也可由国内、国际的校际间联合培养。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五部分,具体的课程设置信息以表格呈现,见下表

2.个人学习计划

博士研究生需在入学前确定导师和研究方向,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本人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课程教学以面授教学为主、讨论、自学为辅,因地制宜,灵活安排。考核方式主要有考试(开、闭卷)、口试、报告、论文等。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位论文能全面地训练研究生树立严谨的学风,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应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并对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全程指导。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学位论文选题应属本学科前沿、对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价值的课题,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鼓励从事新兴、交叉学科的前沿性课题研究,并达到创造性成果的基本要求。开题报告时间由博士生导师根据博士生工作进度情况确定,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进行。

(2)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内容包括文献综述、选题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创新点与难点、论文工作进度安排、科研条件等。在课题选定前,要求研究生广泛调查研究,大量系统地查阅国内外文献和了解国内外有关技术现状。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阅读量不少于60篇,其中近三年文献阅读不少于1/3,外文文献不少于1/2)和生产实际调查的研究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不少于10000)

(3)开题报告应以学术活动方式在本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5名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高级职称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评审,其中至少聘请1名校外专家。博士研究生开题答辩时间不少于25分钟。开题报告通过者可获得1学分,未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后可重新开题,重新开题应在2个月后申请开题报告通过时间与学位论文答辩时间间隔不能少于15个月(从开题报告通过时间算起)

(4)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做开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开题报告,拟定正式工作计划,包括论文工作阶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方式、完成期限等,并以书面形式交研究生院备案。

2.中期检查

(1)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应在第五学期内进行,由博士生做论文阶段进展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形成书面报告交考核小组审议。

(2)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答辩委员会应由5名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高级职称专家组成,其中至少聘请1名校外专家。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查。

(3) 博士研究生中期检查答辩时间不少于25分钟。中期检查报告通过者可获得1学分。未通过者,须根据答辩委员的评议意见与导师共同制定整改方案,根据整改方案执行情况可在2个月后重新申请中期考核。

3.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如果博士生学习阶段的科研工作系本人在硕士学习阶段科研工作的继续和深入,硕士学位论文的成果可以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引用,但不能作为博士生学习阶段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的、完整的学术论文。

(2)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已广泛阅读了国内外相关的大量文献,并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学位论文应能体现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能,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论文的理论分析严谨,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真实可靠。

(4)学位论文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论文的基本观点、结论和建议应在学术上对本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5)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凡属下列情况之一,可以认为属于创造性成果:

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提出新的假说、观点;

在理论方法、系统设计方面有重大的创造或革新;

提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新工艺、新方法,在生产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或社会科学方面的关键问题。

(6)学位论文字数不低于5万字。论文写作符合撰写规范,文笔流畅、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论正确。

4.学术论文发表或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重要标志,也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基本前提。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博士研究生必须以第一作者、导师为参与作者或导师第一作者、本人第二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署名单位为长春工业大学的学术论文,且发表论文内容应属于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要求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发表中科院一区SCI 论文或《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期刊论文1 篇;

(2)发表中科院二区论文2 篇;

(3)发表SCI三区或四区及以上检索论文4篇;

(4)发表SCI三区或四区及以上检索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件。

备注:自动化学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认定为二区论文,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与决策认定为三区论文,其他EI检索期刊认定为四区论文;发明专利等同为四区论文,且仅允许替代1篇论文;论文分区认定以发表时间为准。

5.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

修满规定学分且已发表符合各学科要求的学术论文的博士研究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答辩的博士研究生须提供3份博士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送教育部平台盲评,全部专家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授组成,成员应是与博士研究生论文研究内容相近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其中外聘专家至少2名。

博士研究生采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答辩,答辩时间一般不少于25分钟。答辩委员须认真审阅每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并能够根据博士研究生的回答给出全面、正确的指导意见。答辩委员就学位论文水平和博士研究生的答辩情况进行讨论和评议,获答辩委员会2/3以上成员同意时方可做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

八、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需参加入学教育(包括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讲座和安全教育)、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活动6次以上,完成者计入1学分。

2.学术报告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4学期)至少主讲学术报告2次以上,并向学院提交《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通过者计入1学分。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编号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9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

4学分

B110101

第一外国语

32

2

1


B1001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6

2

1


基础

理论

课程

5学分

B030401

控制系统稳定性与鲁棒控制

36

2

1

核心课程

B030402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24

1.5

1

核心课程

B030403

机器人设计与应用

24

1.5

1

核心课程


≥4学分



必修课程

9900004

体育运动

16

1

1/2

2选1

9900005

艺术鉴赏

16

1

2

选修课程

B10099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8

1

1

本学科专业选修课程

至少选2门

≥3学分


B110176

第二外语(英)

60

2

1

B110175

第二外语(俄)

60

2

1

B110174

第二外语(日)

60

2

1

B030404

机器人学

24

1.5

2

B030405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

24

1.5

2

B030406

人工智能及计算方法

16

1

2

B030407

自适应控制理论及应用

16

1

2

B030408

现代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16

1

2

B030409

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16

1

2

B030410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技术

16

1

2

B030411

流程装备智能控制

16

1

2

B030412

多尺度动态建模技术

16

1

2

B030413

智能传感器网络

16

1

2

B030414

生产过程精准控制技术

16

1

2

B030415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24

1.5

2

B030416

复杂系统智能建模

16

1

2

B030417

光电伺服跟踪技术

16

1

2

B030418

机器人视觉技术与应用

16

1

2

培养环节

4学分

开题

1

3


中期

1

5


学术活动(6次)

1

1-5


学术报告(2次)

1

1-5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2025年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